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刺史的位子上被征召回朝。路过扬州时遇到了好友白居易,两位重量级的大咖见面后,文学史上著名的诗篇在交流碰撞中产生了,长期饱受政治排挤打压的刘禹锡,对于自己的政治追求和人生抱负,始终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这种昂扬的斗志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白居易,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很多,这次见面诗酒流连中,刘禹锡挥毫写出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穷而后工,诗品更出于人品,刘禹锡的人生跌宕反而成全了唐诗涌现出很多超一流的作品,不能不说是国家不幸诗家幸了,面对刘禹锡这样的作品和作品中流露出其一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白居易这个诗坛雄杰为之叹服。有个小插曲,对于这首诗尤其是沉舟一联,历代评价不一,最典型的是唐诗别裁集中认为见人事不济,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

杜甫困居四川,茅屋为秋风所破,遂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旷世名篇。”诗穷而后工”(陈琳藩)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

漫长的中国封建时期,科举制成了读书人“脱去布衣换紫衫”的理想通道。古代文士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怀着“天欲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欲用一己之才干匡扶众生,也足以成就了自身的飞黄腾达。芸芸之中,却多有很不如意之流,虽“苦心志、劳筋骨”,仍无法于十年寒窗之后,一朝金榜题名。于是便将郁闷心志诉诸笔端,或移情山水,或愤世嫉俗,甚或讽古谤今。

也还很有些个因此而有了大的成就,并也因此而获得了后人的景仰。有心兼济天下的花是栽不发了,无意插下的以文载道之柳却生成了葱葱的绿荫,可谓是“穷而后工”。屈指数来,杜甫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被后来者誉为“诗圣”的河南汉子,在世时却无有逝去以后那般的声名显赫,那般的令人仰而观止。他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
3、穷而后工的例子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作,以上例子,都是诗人、文人、政客在穷途末路时、人生低潮时迸发的才识。鲁迅翻译的书名《文学,苦闷的象征》,都是指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