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我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儿童节吗?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中年人关于儿童的记忆却逐渐模糊。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为了儿童节的节目早早排练了舞蹈,伴奏歌曲是当时正当红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老师根据高矮,给每个同学安排了异性的舞伴,自己的舞伴确是一个自己不怎么喜欢的女生,有点闷闷不乐。六一那天一早,阳光明媚,我们换上了统一的服装,老师用大大的腮红,在每个人脸上涂上两个苹果,看上去喜气洋洋。
看到下面黑压压一片,全是家长,瞬时有点慌了神,一不小心一个舞蹈动作就做反了方向。还好自己是最后一排,也没人注意到我的慌张。一首歌曲很快,我们的舞蹈很快就结束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声音最大的是我们的家长。表演结束,母亲带着我去了街上,给我买了最喜欢的零食。然后到广场上找了个照相师傅,给我拍了个照。照片上的我们,脸上有两个大大的苹果。
1、怎么根据一段旋律知道歌是什么调的,求解答!!!比如《童年》的旋律,知道...这个就考验你的视唱练耳了,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歌曲开始的第一个和弦和结尾的最后一个和弦来确定,比如《童年》第一个和弦与结尾最后一个和弦为G,那么这首曲子就是G调。你的谱子是吉他谱,你的意思是你唱不准么?吉他伴奏通常是无旋律的,只是在弹伴奏。简谱的话,只能根据给定的调号,来判断曲调的调性。事实上,你无法根据简谱记谱的一段旋律来判断曲调是什么调,只能依据给定的调号,比如1C,就是C调;1G,就是G调。
简谱的数字音符,其实表达的是一个自然大音阶音级的概念。1234567,表达为自然大音阶上第一自然音级至第七自然音级。真正表达乐音固定音高的,是七个拉丁字母:CDEFGAB。称作“音名”。自然大音阶各自然音级之间有着固定的音程关系,只有当1的具体音高确定后,其他各音级根据与“1”之间的固定音程关系,各自的音高才得以确定。
2、《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进行赏析?《童年》这部小说创作背景是1908年至1910年,高尔基经常向列宁先生讲述他的童年经历,在列宁先生的鼓励下,将他写成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童年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创作背景是在1908年到1910年,讲述了底层人民在黑暗社会中苦苦挣扎,努力活着的故事,很值得阅读。这部作品是在1908年到1910年的时候,他参观了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公寓,然后写出的这部作品;
3、高尔基《童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它是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小说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所写的是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